甘肃省文物局关于两当县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王氏族谱保护修复等8个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方案的批复
各有关市、州文物(文旅)局,省博物馆:
近日,我局组织专家对《两当县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王氏族谱保护修复方案》《山丹县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渭源县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金昌市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泾川县博物馆馆藏铜器保护修复方案》《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敦煌市博物馆馆藏画像砖保护修复方案》《甘肃省博物馆金城揽胜图活态展示数字化保护项目方案》等8个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方案进行了审核,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以上8个方案。
二、请指导相关单位对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修改意见详见附件),修改后的方案及修改说明请于9月15日前报我局。其中,《泾川县博物馆馆藏铜器保护修复方案》《甘肃省博物馆金城揽胜图活态展示数字化保护项目方案》修改后应经我局再次审核。
三、请督促相关单位严格按照方案和相关标准组织实施,对项目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应及时组织专家咨询。同时,加强项目管理,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确保文物绝对安全,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和修复效果。
此复。
附件:1.《两当县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王氏族谱保护修复方案》修改意见(按地区分发)
2.《山丹县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修改意见(按地区分发)
3.《渭源县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修改意见(按地区分发)
4.《金昌市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修改意见(按地区分发)
5. 《泾川县博物馆馆藏铜器保护修复方案》修改意见(按地区分发)
6.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修改意见(按地区分发)
7. 《敦煌市博物馆馆藏画像砖保护修复方案》修改意见(按地区分发)
8. 《甘肃省博物馆金城揽胜图活态展示数字化保护项目方案》修改意见(按地区分发)
甘肃省文物局
2019年9月11日
附件1
《两当县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
王氏族谱保护修复方案》修改意见
一、规范方案编制,增强方案文本内容的准确性、规范性。
二、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细化保护修复后文物的pH值、色差、柔软度、强度、平整度等方面应达到的具体技术指标及相关指标设定的依据。
三、完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明确修复过程中所用材料及相关设施设备,增强具体措施的针对性,并对相关技术措施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四、切实根据纸质文物的研究及修复需要,合理选择测试化验项目,不建议开展X荧光光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三维视频显微分析等项目,如确需开展,应在方案正文部分对检测目的意义、具体要求、方法、过程、注意事项等进行明确。
五、修复措施应以稳定现状、防止病害加剧为目的,并最大限度保留文物的价值信息,对一些现有技术处理难度较大或存在文物信息丢失风险的问题应充分研究试验和科学评估。
六、完善修复后期保管措施,定制函套及无酸纸囊匣应充分考虑文物形制和存放需求,建议在方案中明确。
七、本着满足文物保护修复需求和节俭的原则科学编制预算。
附件2
《山丹县博物馆馆藏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修改意见
一、规范方案编制,对方案文本内容要仔细检查,增强准确性、规范性。
二、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细化保护修复后文物的PH值、色差、柔软度、强度、平整度等方面应达到的具体技术指标及相关指标的设定依据。
三、完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明确修复过程中所用材料及相关设施设备,对每件文物或病害类型针对性制定具体措施,并对相关技术措施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四、修复措施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以稳定现状、防止病害加剧和保留文物价值信息为目的,对一些微损文物应以小修为主,尽可能不采取揭裱或破坏原裱的修复方式。
五、对于含有丝织品等其他材质的复合质地文物或非纸质类书画,病害评估及修复措施等应严格执行相应材质文物修复的行业标准,必要时另行编制方案。
六、进一步完善修复后期保管措施。
七、科学编制预算。
附件3
《渭源县博物馆馆藏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修改意见
一、规范方案编制,对方案文本内容要仔细检查,增强准确性、规范性。
二、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细化保护修复后文物的PH值、色差、柔软度、强度、平整度等方面应达到的具体技术指标及相关指标的设定依据。
三、完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明确修复过程中所用材料及相关设施设备,对每件文物或病害类型针对性制定具体措施,并对相关技术措施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四、修复措施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以稳定现状、防止病害加剧和保留文物价值信息为目的,对一些微损文物应以小修为主,尽可能不采取揭裱或破坏原裱的修复方式。
五、进一步完善修复后的保管措施。
附件4
《金昌市博物馆馆藏
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修改意见
一、规范方案编制,对方案文本内容要仔细检查,增强准确性、规范性。
二、文物病害图绘制及病害分析,应执行较新的《馆藏青铜质和铁质文物病害与图示》(GB/T 30686-2014)国家标准,并适当参考行业标准《馆藏青铜器病害与图示》(WW/T 0004—2007)。
三、采用B72材料封护表面时,应注意浓度配比,避免造成金属表面炫光。
四、修复措施应以稳定现状、防止病害加剧和保留文物价值信息为目的,防止过度干预。
附件5
《泾川县博物馆馆藏
铜器保护修复方案》修改意见
一、规范方案编制,对方案文本内容要仔细检查,增强准确性、规范性。
二、区分不同部位不同成分的锈蚀产物或附着物进一步开展调查评估和检测分析,针对性制定技术措施。
三、第八章“保护修复的措施、步骤”中“湿化学分析”中的氯离子检测一般作为前期调研分析内容,如确需逐件检测氯离子,则应在修复步骤中增加具体环节并详细说明。
四、修复措施应以稳定现状、防止病害加剧和保留文物价值信息为目的,对于一些稳定、不影响文物价值研究的病害不宜进行过多干预。尽量减少方案中有关文物的补全和做旧措施,减少对稳定锈蚀产物或附着物的清除处理措施。
五、进一步明确、细化矫形、做旧等工艺步骤,并对具体措施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明确。
六、经费预算偏高,部分预算内容构成不合理。
附件6
《合水县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馆藏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修改意见
一、对方案文本内容要仔细检查,规范引用文本设计依据,增强准确性、规范性。
二、进一步完善文物价值评估内容。
三、加强文物材质构成信息等项目的检测分析,增强病害分析的针对性,并根据检测分析结果选择修复材料及修复措施。
四、细化完善针对具体文物及病害的保护措施和工艺。
五、修复措施应以稳定现状、防止病害加剧和保留文物价值信息为目的,对于一些稳定、不影响文物价值研究的病害不宜进行过多干预。建议根据病害分析评估情况重新梳理拟修复文物清单。
六、根据上述内容完善情况调整经费预算。
附件7
《敦煌市博物馆馆藏
画像砖保护修复方案》修改意见
一、进一步完善文物价值评估内容,尤其针对画像砖绘画内容要按照《古代壁画现状调查规范》(WW/T 0006-2007)等有关行业标准,加强调查研究。
二、加强检测分析,明确可溶盐的具体成分,使加固材料、脱盐方法等技术路线的选择更具针对性。
三、修复措施应以稳定现状、防止病害加剧和保留文物价值信息为目的,对于一些稳定、不影响文物价值研究的病害不宜进行过多干预,建议根据病害分析评估情况重新梳理拟修复文物清单。
四、根据上述内容完善情况调整经费预算。
附件8
《甘肃省博物馆金城揽胜图活态
展示数字化保护项目方案》修改意见
一、科学处理数字化采集制作精度与成本的关系,建议着眼中短期展示利用目标及需求,在尽可能低成本前提下合理选择制作精度。
二、城郭布局复原、标志性历史建筑三维重建、核心景点历史原貌复原等过程中,要选择一些关键环节和节点,及时组织专家对复原重建效果进行审核把关,确保史料和复原效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要避免变成纯艺术创作。同时加强对研究过程资料的梳理和整理,后期可一并作为展示素材。
三、进一步丰富项目展示和手机控制互动的具体内容。建议不局限于对《金城揽胜图》最终复原效果的展示,可结合复原图中重点建筑影像、三维模型等增加语音、文字等多种方式的介绍。此外,还可将复原图与当前城市场景坐标点建立起对应关系,通过对比的方式系统展示城市发展变迁过程,注重文物历史价值的发掘和弘扬。
四、对手机控制互动的操作方式进行评估,如存在观众使用难度大、互动性不强等问题,则应更换为其它方式。
五、根据上述内容完善情况调整经费预算。